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史上第一位女性得主来了。
3月19日,挪威科学与文学院在奥斯陆宣布,将2019年的阿贝尔奖(Abel Prize)颁给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名誉教授凯伦⋅凯斯库拉⋅乌伦贝克(Karen Keskulla Uhlenbeck)。

早前的19位获奖者全部为男性。


也就是说原本固守的极小曲面(minimal surface)的理解就此推翻,听上去还挺深奥的。
贵为几何分析领域的创始人之一,乌伦贝克的研究兴趣还包括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规范理论,拓扑量子场论以及可积系统。
惊闻得奖的喜讯时候,乌伦贝克刚刚在普林斯顿的一座教堂做完礼拜。她目前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高级研究访问学者,也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客座副教授。

此番得奖,乌伦贝克将获得价值600万挪威克朗(约合人民币4371903元)的奖金。
小编注意到,阿贝尔奖评委会还称赞她是“科学和数学领域中性别平等的强烈倡导者”。
这事要从乌伦贝克的成长故事来说。
1942年,乌伦贝克出生于美国克利夫兰。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艺术家,家里打小的教育氛围就很好。

凭借着过人天资,先是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又在得布兰迪斯大学取得数学博士学位。
在深造期间,也把终身大事办了。
1965年,她与物理学家奥尔克结婚。

乌伦贝克早前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职。
但彼时的学术界有个不成文的“反裙带关系”,很多大学规定,即使在不同学院也不能同时聘用丈夫和妻子。
这无疑给野心勃勃的乌伦贝克在进入梦乡学府任职增加了很大的阻力。

好在“不公平”磨练了意志,1976年乌伦贝克前往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任教。
到了1983年,她辗转芝加哥大学晋升为正式教授。
3年之后,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经过了多所高校的任职,最终“落户”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从1987年起,一直教书育人到退休,这一干就是27年。
乌伦贝克是数学和科学领域性别多样性的坚定倡导者。
“因为你真正需要做的是展示一个不完美的人仍然可以成功。”她如是说。

上一位拿到数学界巅峰奖的女性,还是伊朗数学家玛利亚姆⋅米尔札哈尼(Maryam Mirzakhani),她也是第一位获得有菲尔兹奖的女性。

那时伊朗还从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过奖,也从来没有女性代表伊朗参加国际奥数,她所上的高中也没有女孩学奥数。
在老师和好友的鼓励下,米尔扎哈尼主动去找了自己所在的女子高中的校长,请求校长允许她和她的好友去上“男孩子们的”奥数课。
这位女校长同意了,她对米尔札哈尼说:“没准,你真的会成为第一个”。
女校长是对的!
接下来的两年,她连续斩获1994年、1995年两届国际奥数竞赛的金牌。这位“伊朗天才少女”真的成为了第一个。而这只是她无数个“第一个”的开始。

但女性在美国的数学和科学界占比也同样很少。在美国排名前100的大学中,主修数学的女性只占10%。

博士毕业后,她去了普林斯顿大学做副教授,后来又来到了斯坦福大学做教授,那一年,她才31岁。

芝加哥大学数学家本森⋅法布更是评价称,“大部分数学家终其一生都无法达到这样的研究高度。”
2014年8月13日,由于“在黎曼几何以及模空间下的动力学及几何学中的杰出贡献”,国际数学联盟在韩国首尔授予她菲尔兹奖——数学界的最高奖项。这一年,她才37岁。

对于这样的成就,她只是淡然地说,“我想为女性争取到更多进入数学领域的机会。”
正如斯坦福校长所说:“米尔扎哈尼很年轻就获得巨大的成就,证明了女性也能征服数学和科学。”
尽管如今有趣的女性灵魂照进现实,但象牙塔的学术平权,甚至可以说是建立在女性数学家献身的基础上的。
人类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家名叫希帕蒂亚。

统治者只需要迷信的信仰。
公元370年,希帕蒂亚生于亚历山大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热爱科学。
17岁参加全城芝诺悖论辩论,名声大震。
然而,到了公元412年,基督教新上任的大主教,彻底把数学列为异教学说。

仅仅3年之后,她就惨遭毒手。
基督教暴徒把她剥得一丝不挂,然后用尖锐的蚌壳割下她的皮肉,用石头肆虐地残害她,直到她满身血肉模糊也不罢手。
暴徒砍去她的手脚,把她的身躯扔进熊熊的烈火当中…
另一位数学先驱,是法国数学家爱米丽⋅布瑞杜尔。

她出生很好,父亲是国王路易十四的秘书。
也因为如此,在幼时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也培养出了对科学的热爱。
1733年,爱米丽邂逅了伏尔泰。

然而,天资过人的爱米丽,时常让伏尔泰感受到压力。
感受不到崇拜的伏尔泰,也让这段关系渐行渐远。
爱情逝去,学术厚积薄发,爱米丽先是出版了《物理学研究》,她把笛卡儿、莱布尼茨和牛顿的三人的科学理论结合起来做了归纳。

在那个男女平权天方夜谭的年代,学术上的傲人成就的背后尽是社会上层出不穷的鄙夷。
法国上流社会的女性嫉妒爱米丽赢得了伏尔泰的爱情,常常把她描绘成一个丑陋、粗鲁的女人。
在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也就是翻译《数学原理》的同年,她死于难产。

如今女性这种在学术界赢得历史性的高光时刻,容小编起身鼓鼓掌。
本文转载自环球网,本文观点不代表中非新闻社立场。